在解放战争的风云变幻之际,国共两党阵营中均涌现出一位来自山西省五台县的杰出人物。在国民党一方,有被誉为“山西王”的陆军一级上将阎锡山;而在我党阵营,则是日后成为共和国开国元帅的徐向前。
阎锡山长达38年执掌山西政权,直至1949年被迫离任。在其治下,山西大部分疆域和城池均由徐向前将军亲自指挥攻占;而晋军中半数以上官兵亦在徐向前领导下被击败。据此推断,阎锡山理应将徐向前视为最大的敌人,心中充满怨恨。然而,事实恐怕并非如此简单。
国军撤离台湾之际,阎锡山在晚年对徐向前的评价中,似乎并未透露出太多的怨恨,反而流露出一种欣赏与同情的情绪。在台北阳明山的别墅中,阎锡山向友人提及徐向前时,如此说道:“他毕业于黄埔,同时也是一位山西同乡,我原本也欲将其招至麾下,然而,对于徐向前而言,幸而他没有加入国民党;正是由于他不谙‘那一套’,才能在中共军队中取得了卓越的成就。”
显而易见,阎锡山对徐向前的评价颇高,称其才华横溢且性格纯朴忠诚,不涉足国民党高层间的勾心斗角。若徐向前身处国民党军队,恐怕难以晋升至高级指挥职位,亦难以创下如此辉煌的军事战果。这无疑是一种相当正面的赞誉。令人惊讶的是,这位一生行事谨慎、甚至略显吝啬的阎锡山,在失去精心经营多年的山西后,晚年仍能展现出如此宽广的胸怀。
阎锡山曾表示,他心中颇为倾慕徐向前的才华,实则并非全然没有机会得以任用。徐向前幼年时,其家与阎锡山故里相距不过数里之遥,两村相邻,徐向前曾在阎锡山亲自创办的学校里接受过教育。后来,徐向前南下至广州黄埔军校深造,若非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,他或许会前往家乡山西加入国民党军队,这并非全无可能。然而,两人最终分道扬镳,关键在于个人的眼光、气节以及革命信仰。无论是蒋介石还是阎锡山,都无法真正驾驭徐向前这样的杰出人才。徐向前有着自己坚定的选择,他选择了那条真正的革命道路。
对于阎锡山来说,讽刺之处在于,他与徐向前不仅未能携手同行,反而徐向前竟成了他的“掘墓人”。在解放战争时期,徐向前将军担任华北军区副司令,其主攻目标正是阎锡山所控制的山西地区。这并非刻意为之,起初徐向前在延安休养,抵达山西时,手中并无一支像样的野战部队。然而,他并未介怀,便利用地方部队和新招募的士兵,组建了一支“兵团”。尽管这支队伍的重武器和作战经验都十分匮乏,但无人料想到,这样的队伍竟能攻克一座省份。
不论是敌军还是我方,普遍认为徐向前仅是率领部队进行牵制,并无宏大的战略意图。然而,在极端艰难的环境下,徐向前凭借其深厚的练兵和带兵能力,以及精妙的运动战和攻坚战策略,在一年多的时间里,接连在运城、晋中、临汾等地发起大规模战役,以少胜多,共歼灭阎锡山晋军主力十余万,将其围困于孤城太原。这位曾称霸一方的国民党要员,如今几乎陷入“坐以待毙”的境地。
阎锡山深知徐向前的勇猛,然而,他无论如何也未曾料到,徐帅的军事造诣远超他的预期。为了与平津战场的局势相呼应,我军有意放缓了步伐,对太原的围攻耗时颇长;最终,由于病情的恶化,指挥破城之战的并非徐向前本人,而是由彭德怀接替。从这一层面来看,这或许可以算作是同乡对阎锡山最后的尊重。阎锡山并未等到最后的决战时刻,便乘坐飞机逃离了战场。
即便徐向前并非亲自率军解放山西,鉴于解放战争后期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的态势,阎锡山在山西的统治终究难以维持。胜负的关键,不过是落在了哪位高级将领或哪支野战军的麾下。阎锡山心知肚明败局已定,因此对徐向前的态度并不怨恨,或许这也是其中的一部分原因。
在建国之后,徐帅亦不可避免地提及阎锡山,二者同为同乡,且徐向前曾将其驱逐出山西的“独立王国”。对阎锡山,徐向前除展现出鲜明的阵营对立之外,亦给予了相对公正的评价。
徐向前说:历经多年与反动势力抗争于他乡,我甚少归家。阎锡山虽长居山西,却未曾对我之父母、亲友施加任何不测,反倒是派人屡屡送来物资。仅就为人而言,他尚算得体。徐帅所言,确为实情。在全面抗战期间,他返乡探望了阔别已久的父亲。当时家中亲人的生活颇为宽裕,据称,阎锡山并未对众人有所刁难。
山西人深怀乡情,此乃一种“讲究”,亦可谓一种素养。纵然在解放战争期间,徐帅曾将晋军逼至穷途末路,阎锡山的防线几度收缩,但徐向前的家人却未受到任何威胁或责难。阎锡山在晚年退出军政舞台,于1960年在台北离世,享年77岁;而徐向前元帅则寿比南山,1990年在北京病逝,享年89岁。
红腾网配资-河南股票配资-股票配资免费平台-实盘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